褐家鼠,屬嚙齒目,鼠科。別名為大家鼠、溝鼠、水老鼠、挪威鼠。分布極廣,幾乎全國各地均可見到,是家庭害鼠同時也是農田主要害鼠之一。它不但危害農作物,糟塌糧食,損壞衣物和家具,而且傳播疾病,危及人們身體健康。
褐家鼠的形態特征
體形粗大,是家棲鼠中體形較大的一種。一般成鼠體長180-225毫米,尾長小于體長,但大于體長的2/3。農田雌鼠體重為60一220克,平均144克;雄鼠體為90-185克,平均141克。農舍雌鼠體重為63-245克,平均132.5克。
背毛深褐色或灰褐色,腹部灰白色,略帶有乳黃色澤,基部暗灰。尾毛上下分為兩色,上為黑褐色、下為牙白色。尾毛稀少,表面鱗片明顯,有尾環。耳朵短小而厚,不光滑,耳殼向前折拉不能蓋住眼部。褐家鼠常有毛色變異的個體,如通身全白的、赤色的、淡黃和黑褐色以及黑色的等。頭骨粗大,吻部突出,鼻骨較長,顴弓健壯。腦顱較狹,眶上嵴發達并與顳嵴連接,向后延伸到鱗骨,左右兩側的顳嵴近乎平行,因此頂間骨的寬度與左右頂骨的寬度總和幾乎相等。上頜的第1臼齒較大,第2臼齒的長度為第1日齒長的1/2。臼齒的咀嚼面呈三角,第1橫脊的外側齒突,近乎于中央齒突愈合;第2橫脊的外側齒突正常;第3橫脊的外側不明顯。下頜臼齒咀嚼面齒突不甚明顯。
褐家鼠的生活習性
1.棲息 褐家鼠分家棲、野棲兩類,其中以家棲的居多。家棲的喜歡在室內墻角或雜亂無章的隱避處營穴;室外的常在柴草堆、亂石堆、墻根、陰溝邊、田埂等生息環境內建窩,尤以廚房、畜禽圈舍、糧倉內數量特多,甚至在船舶、火車等大型運輸工具也是它的棲息地。據河南不同生境鼠洞調查,墻根分布的占95%,陰溝分布的占4%,田埂分布的占1%。
褐家鼠掘土能力強挖洞穴居,洞穴結構復雜,常因地理環境而改變。墻壁和地板下的洞道分叉多,洞口也多,一般均在5個以上,在田埂上的洞口,一般不超過5個,常為2-3個,洞道分叉1至2次。洞口分主洞口、堆土洞口及逃跑洞口三種,主洞口為經常出入活動洞口,較粗大;堆土洞口距巢室和廁所較近,為清理洞內土粒及糞便物之用,洞口處常有松土和碎草雜物堵塞;逃跑洞口一般較小,而且隱避,為防主洞口遭受破壞或天敵侵入洞穴時逃跑之用,有的洞穴逃跑洞口兩個以上。
2.活動 褐家鼠晝夜活動,黃昏后和黎明前活動頻繁。在室內食物缺乏或密度過大時,傍晚可轉移到近村田間活動危害,日出前又回居民區巢室或在農田建造臨時窩暫住,待氣溫下降時又轉移室內。該鼠有群居習性,北京紅星養雞舍內曾見到1個洞口內鉆出20多只。有的地方,雄性之間常發生咬斗,強者將弱者趕出洞外,獨占幾只雌鼠。
3.食性 褐家鼠食性很雜,嗜食肉類物品及含水較多的果品。在田間,主要食各種成熟的果實和播下的種子,同時也食植物的莖、葉等綠色部分,有時甚至吃草籽、小魚、蝦、青蛙等。在室內主要盜食糧食、熟食品、豬肉和魚類,也咬食小兔、小雞、小鴨、小鵝等小畜禽。在室內還經常咬壞家具、各種物品、文物和書籍等。
4.繁殖 繁殖力強,1年可產3-4胎,每胎產仔鼠7一10只,多的達15只。幼鼠3-4個月即能繁殖,壽命1一2年,長的可達4年。全年均見孕雌鼠,江淮地區懷孕適合的氣溫為13.8-23.2℃。農舍雌鼠有明顯的戶內外遷徙現象,據安徽資料,室內鼠2月中旬開始懷孕,在農田一般于4-5月份進入繁殖高峰,9-10月份又出現第2次高峰。
褐家鼠的防治方法
冬春季節是消滅褐家鼠的有利時機。根據褐家鼠在室內外遷移的特點,滅鼠重點應放在室內和村莊周圍。
1.毒氣滅鼠,一般用在船舶、火車和倉庫。常用的熏蒸劑有氰化氫(氫酸)、二氧化碳和磷化氫等。無論使用何種藥物,使用時均應加強防護,以免人畜中毒。保存時亦應使容器密閉,防止受潮分解。
2.城市家庭滅鼠,一般采取物理捕鼠的方式。一是安全,二是家庭滅鼠較室外簡單,將鼠類由室外進入室內洞口堵住,擺放粘鼠板、驅鼠器、老鼠籠等,就能引誘老鼠上鉤,將其抓捕。城市一般不建議使用藥物滅鼠,畢竟城市管道四通八達,老鼠如果死在管道內,難以清理,還不容易被發現,一旦尸體發臭,還會引來其他蟲害。